跑鞋 | HOKA ONE ONE SPEEDGOAT 2 让人更满意的快羊
正是基于此,我将性善性恶论者的境界同样判属自私境界,因为两者都一样,一旦触碰到他们所坚持的底线,他们就会找你拼命,甚至不惜把你杀掉。
贺本以此批评唯物辩证法,新版却加上各国新黑格尔派大都认为一句,表明这不是自己的观点。每门学术都有它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
这一次,我完全从头开始重写。贺麟的变化只是时空环境变化的产物,而不是哲学思想的变化,正是孟子所谓望道而未之见。(旧版第72—73页)所以要专辟一节予以批判。[18] 《两点批判,一点反省》一文最初发表于1955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原文中有更严厉的自我批判:我用唯心论辩证法直接去为旧三民主义辩护,直接为蒋匪的法西斯统治服务,也到了公开无耻、渎亵哲学和辩证法的程度。[5]贺麟:《文化与人生》新版序言(1987年3月12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页。
如果要成立一种学说,就事实言,必能解释问题范围内所涉及的一切事实,不能有一个例外。[8]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1页。所谓顺帝之则中的帝,我们可以说它是神,也可以说它是天命,还可以说它是无因。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无我是跟自私相对的。相比无我境界的人来讲,大我境界的人也是不动心的,也就是说他们也是没有烦恼的,他们跟无我境界的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于他们要承担起众生苦恼的责任,他们要去帮助众生远离苦恼。只要持普世价值论的人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们就会用种种手段强迫力量比其弱小的众生接受他们的主张。这种浑然一体,如同前面所讲,是此境界中人清清楚楚地觉知到的浑然一体,而不是自然境界中人那种不觉不知的浑然一体。
我们现在伦理学上往往把自私跟利他对立起来,这是搞错了。那么他们面对人间的种种,面对前面那两个境界的人受不了的事情怎么办呢?我们前面说过,持性善或性恶论的人一旦遇到触碰其价值底线者,就会找对方算账,甚至会取其性命,但对无我论者来讲就没有这回事了,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对任何原则的执取状态,认为任何原则都只是在不同因缘下才发挥功用的暂时性的规定而已,过了这个因缘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在佛家不仅是一切人都需要去爱,就算是草木瓦石也都应当去爱,这就是平等的爱。因此尽管两者立论的角度不同,对人性的判断有侧重点的差异,切入点也不一样,但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因为佛祖的一生是无我利他的一生,因此信仰佛教者只有将个体自我的身心奉献给大千世界,这才是真正报答佛祖的恩德。因此,当我们讲他们顺时,也是觉悟了的人对他们的回观,而他们本人没有觉知到顺或不顺,因为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纯任自然的行为。
我们看道教里面很多成了道的人都叫神仙,他们所居住的世界叫仙界,其他人则叫凡人,其居住的世界则叫凡间。由此而言,说他们逆来顺受其实只是站在这种境界外面的人对他们的一种描述。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会有坚持某一种人性论思想者那种负面的作用,即对一些人产生憎恨心,对另一些人产生偏爱心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个所谓的大我是无我意义上的我,如果执取一个跟他人不同的自我,那么他不管是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毫无例外地都是会对一部分人偏爱,对一部分人偏恨,接着自觉不自觉伤害他所偏恨的人。在随缘改变的时候,它又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的,也就是有所谓的内因,因此这又不是一种宿命论,宿命论完全放弃了人的主体性。
自然界是与人文的世界相对意义上的世界。不管规律从哪里来,我们只要顺从它就可以了。
这会出现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人间的疾苦不闻不问。这种人生境界虽然彰扬了人的主体性,对人性有比自然境界更加深入的反省,但是它们没有反省到人性的极致,也不知道人性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人性的变化是要随缘的,它们也很难判断哪些恶行是从性善中发出来的,哪些是从性恶中发出来的。
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讲,国学,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乃至其它诸子百家,它们都把人类心性的转化、境界的提升当成核心问题。这就是大我境界的人最终要达成的人生目标。但他们多喜欢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对释老大张挞伐,在我看来他们所有批判释老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都是外行人在自说自话。如果不能进入到无我境界,就谈不上什么大我境界,那个我只能是自私境界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最后一个境界是大我境界。因为穷神知化在儒家那里是圣人的境界,并不是靠人力可以获得的,它是神而明之,是要靠体悟证成的。
首先它们对人性的判断并不是彻底的,其次它们都把人性看死了。它们的差异就在于:自然境界意义上的主客浑然一体境界是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不知道的,是其知觉不到此境的。
持性恶论的人会在苦乐里面不断地轮回,因为性恶论者对人性总是采取灰暗的态度,总是感觉到人的心是没有光亮的,所以由此开展出来的人生会是比较沉重的。譬如孟子斥杨墨时就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反过来讲,利他其实也是一样的,当有一个实体意义上的他需要我们为之服务时,当我们能满足他的需要时,才有所谓的利他。它们表面上看虽然很相似,但其性质却不一样。
根本原因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动物,本身具有一种对于宇宙人生进行感知、思考、觉悟的能力。按照佛教的说法,天灾人祸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因为所有的灾都是天和人相感应的结果,没有纯粹的天灾,也没有纯粹的人祸。现在我们先看一看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境界?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用境界这个词,但境和界其实是同义词,即它们虽然字形不一样,含义却是一样的。我们只知道天命是盲目的,但却能够主宰大千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绝对力量,其它的我们并不知道。
只有超越了这些分别,才能看到这个大千世界原来是浑然一体的,我、你、他其实都是一个宇宙这个大身体的一部分,彼此并没有截然的界限。第二,我们看一看自私境界。
这个大我在《孟子》里面有一个定义,叫万物皆备于我,意思就是天地跟我是一个身体,是一体的,在这个天地之间,只要有一颗微尘得不到安顿,那都是我自己没有尽到我的本分。我们看《天仙配》,董永为什么能够见到七仙女呢?是因为七仙女犯了戒律,被打下凡间,并不是她自己想下来的。
庄子曾经说,在至德之世,人们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中国古代的荀子就讲得很清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孟子说人都有行善的良知良能。这个境界在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里面也有过描述。我暂且从智慧开启和圆满与否这一角度,把这些差异分别命名为自然境界、自私境界、无我境界和大我境界。有一天,孔子去教化这个盗跖,他说我就不相信教化不了他。
那么孟子的性善论怎样呢?其实,孟子跟荀子的追求也是一样的,他也是要把人从凡人转化成圣人,只是他所取的道路不一样,或者说他所取的道路的切入点不一样。所以仙界其实很简单,仙界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而生命的百态正是由生命境界的差异带来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人的生命境界的内涵和层次。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便随顺自己的脾气、爱好、品性来生活,在生活中它们也不加善恶的判断,我们也可以说这种人是逆来顺受的。
对于人性的看法,只有超越对性善性恶的偏执,才能真正开出下面我要讲的无我境界,而这不是持实在论意义上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人可以做到的。所谓人性本空并不是说人性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人不是一种定性的动物,它是可以随缘改变的。